- 杨章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转向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实践表明,这是一条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显在特征、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现代化道路。基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诠释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涵要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2022年01期 No.223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31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冯思淇;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的整体性概括,为立党兴党强党、立国兴国强国提供精神滋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为党执政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定向与聚力的作用。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利于确保国家治理的政治方向,强化国家政权的政治属性与基本职能,明晰国家治理的政治本色,增进社会共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也嵌入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中,成为制度创新的精神动力、制度体系成熟定型的精神支撑、彰显制度优势的精神标识。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蕴的精神品质,能够激发时代精神、凝聚民族精神、引领道德风尚,从而筑牢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这就表明,传承与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2年01期 No.223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93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淑娟;
探究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凝聚机制是理解中华民族深刻内涵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性从纵向上分为继承的共同性和凝聚的共同性,从横向上分为各民族自然交往交流产生的共同性和国家意志塑造的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聚机制包括历史书写与能动构建互动统一机制,以及历史方位与目标互动统一机制。在论及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聚机制时既要关注多元走向一体的趋势,也要从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视角来审视"一"对"多"的凝聚,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而共同性的成长是连接"多"与"一"的桥梁。从中华民族复合性生成的过程把握中华民族共同性,一方面要把握实体结构上的复合性,即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单元构成;另一方面要把握内涵上的复合性,即内在生成逻辑与构成要素的复合性,这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东方与西方相贯通、兼具"国家"与"民族"的双重使命使然。复合性既构成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增长点,也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性凝聚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2022年01期 No.223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0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金辉;陈崇仁;
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需要从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寻求基本进路。"国民"是伴随民族国家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基于一元化国民权利搭建的政治制度安排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中国现代国家语境下的国民意识是在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进程中被逐渐塑造起来的,它既具有民族国家形态下国民意识的一般性,也内含中华文化基因,表征中国现代国家特性。无论从民族国家一般特性,还是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国民意识都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这种内核体现为国民意识是增进共同性的前提、是支撑共同性的主轴、对增进共同性具有根本性效能。通过国民意识培育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进路,主要包括:坚持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保障国民合法权益;加强各族人民共有奋斗历史教育,铸牢国民共有精神家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宽国民交流互动平台;赓续共同利益,塑造国民集体行动意愿。
2022年01期 No.223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5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欣顺;
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从民族政治学的视域出发,有助于厘清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内涵与增进理路。中华民族共同性源生于政治公共性与民族文化性的内在统一,是全体人民共同依存与彼此关怀而生的积极关联性。对全民积极关联性内涵的把握,有助于排除纯粹同质性、多数强制性和封闭排他性等认知误区。与此同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还需认清共同性阙如可能带来的民族政治问题与隐患。对此,就需要明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各族人民对增进共同性的呼唤,通过增进全民关联的意愿性、意义性和使命性,延展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宽广度、提升共同性的厚重感、推进共同性的持续性。由此,各族人民彼此与共的积极关联得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性也随之高质量增进。
2022年01期 No.223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87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于春洋;
政策文本是研究党和国家政治话语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的重要素材。运用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语句分析方法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的重要政策文本,可以发现伴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的不断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经过从"树立""培养""培育"再到"铸牢"的关键表述方式演进,历经提出、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最终得以形成。动机和目标是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构建逻辑的两个维度。践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内部动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外部动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基础目标,实现"共同体"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远景目标。内部动机与外因动机相互结合,基础目标与远景目标彼此呼应,成为党和国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本逻辑。
2022年01期 No.223 8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29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炜;曹敏;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其政党文化形成发展的演进规律和理论研究需要加以系统梳理和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成就和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再出发提供了历史样本和最佳教科书。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出发,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在经历了理论起步和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应在新时代政党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的深入。因此,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应提高站位,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回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学术发展动态,考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现状,提出前瞻性研究的着力点。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多学科融合改进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观考察百年政党文化发展史,在纵横比较中拓宽研究视野;以新时代新使命新实践为基础,在贯通古今中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再出发,从而为强大政党、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为人类共同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2022年01期 No.223 10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9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一宁;
党的社会号召力,是通过政治权威、领导制度、执政绩效、意识形态、思想宣传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感召与凝聚,使社会大众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认同力与归属感,共同实现政治目标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具有促进心理认同、凝聚社会资源、推动政策执行的重要战略价值。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实践逻辑,是在思想文化的相连相契中实现共意共情,在党的引领示范中实现社会的行为跟随,在政党与社会的协同互动中实现同频共振。新时代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党的领导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升社会凝聚力,优化党的社会号召方式、激发社会活力;要坚持党的领导,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要坚持系统思维方法,以分层次的治理思维和开放性的系统思维为基本思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旨归,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022年01期 No.223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72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嵘均;
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现代社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必要之举。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城市在住房、交通、垃圾处理、社会冲突、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乃至社会个体和群体心理等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和危机。为此,"技治主义"城市治理范式需要进行适合人类时空变化发展的重构与转型,通过创新技术应用方式来建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背景下韧性城市治理范式,其重中之重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融通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挖掘城市治理的内部韧性以发挥共治优势、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并动态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措施,构建适应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新理念,形成"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的普遍共识和实际行动,在充分考虑和评估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自然、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加快韧性城市建设。
2022年01期 No.223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89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彭庆军;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以基本单元调整回应社会治理复杂性,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路径。传统的大社区论、次社区论与"扩""缩"并进论囿于社区规模的"扩""缩"争论,忽视了社区优化调整所面临的法律限制、治理风险、结构压力、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困境。此类困境的产生,一是因为社区的本质属性是"社",先天具有规模上限,而社区作为"区",又有行政属性,必然具有规模下限;二是由于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社"的建设不仅慢于"区"的建设,且二者建设标准难统一,偏好不一致;三是源于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中社区自身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因此,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城市社区的合理设置需要以基层党组织规模为基础,将社区设置融入城市居住区科学规划之中,并尽量使新建社区与居民小区规模保持一致。通过政治单元、产权单元与治理单元相统一,实现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2年01期 No.223 13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10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安永军;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一定能带来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既有的技术限度、技术缺陷、制度供给和应用边界的视角未能充分解释这一效率悖论问题,通过对B市"12345"热线的实践分析,提出应用强度的新解释视角。基层治理可以分为基层政府自主进行的"一阶治理"和上级政府转办基层政府进行的"二阶治理"两个层次,"12345"热线是"二阶治理"的一种实现形式。在常规应用强度下,"12345"热线主要回应"一阶治理"的溢出事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补充功能;而在高强度应用下,"12345"热线大幅提升了"二阶治理"的回应性,使其吸纳了大量的群众诉求,产生了对"一阶治理"的替代效应,进而导致基层治理的效率损耗,具体表现为高治理成本与事务细碎性的矛盾以及治理压力加大与治理重心上移的悖论。从技术治理应用强度的视角可以发现,通过技术治理增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进而强化基层政府回应性的治理路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行政管理与基层政府治理自主性之间建立平衡。
2022年01期 No.223 14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16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