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概念及特征辨析
王仕勇;
摘要(Abstract):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其主要特征有:主要存在但不局限于网络场域;大多与社会事件或现象紧密相关;网民自发生产与传播;以快感的满足为生产和传播目的;具有催化发酵作用;不可预期的兴衰时段性;使用人群年轻化。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社会;网络流行语;场域;符号;流行文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XSH009);; 重庆市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2011WTB14)
作者(Authors): 王仕勇;
DOI: 10.16501/j.cnki.50-1019/d.2014.04.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戴维·克里斯特尔.语言与因特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4.
- [2]何明升,白淑英,等.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
- [3]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 [4]郑丹娘.“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自说自话”[J].中国青年研究,2001,(4).
- [5]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76.
- [6]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
- [7]姜胜洪.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6).
- [8]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 [9]高峰,邱秀聪.网络流行语及其民意表达[J].中国地市报人,2011,(7).
- [10]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 [11]佚名.2010年流行“网络热词”解读[J].秘书之友,2011,(1).
- [12]傅毅飞.新闻标题中的网络热词[J].传媒观察,2010,(10).
- [13][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3.
- [14]章浩.流行文化的快感生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6.
- [15]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 [16]夏学銮.网络社会学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 [17][德]海德格尔.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6.
- [18]陈力丹,史文静.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J].人民论坛,2013,(18).
- [19]杨红,刘云.网络流行称谓语的文化学思考[J].求索,2013,(5).
- [20]孙洁,樊启迪,巢乃鹏.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播过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 [21]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8.
- [22]http://www.douban.com/note/271089766/
- [23]http://tieba.baidu.com/p/1154331244
- [24]http://tieba.baidu.com/p/546828913
- [25]邓榕,周清平.网络恶搞文化现象批评[J].求索,2011,(4).
- [26]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7.
- [27]夏中华.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 [28]劲松.流行语新谈[J].语文建设,1999,(3).
- [29]黄汀.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 [30]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EB/OL].http://www.1a3.cn/cnnews/xmt/200909/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