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政治结构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riple Political Structure
周光俊;
摘要(Abstract):
处于民族、国家和世界体系三重政治结构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既需要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也需要在这种结构下保持疆域的完整、民族的多样、国家的持续发展。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属性来看,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的中华民族不仅需要国家场域予以确认和认可,更需要世界维度的他者认可,而民族国家主体的唯一性确保了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受制于三重政治结构的约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的格局,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建构、形态特征和政策选择。在非均衡的格局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递进式与复合协同式的交织,体现为主体的复合性、任务的交织性和目标的交融性。因此,需要塑造一种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以实现民族的演进,完成国家统一与民族国家建设以实现国家的演进,以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助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KeyWords): 民族;国家;世界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反分裂斗争的历史经验研究”(21CZZ046),项目负责人:周光俊
作者(Authors): 周光俊;
DOI: 10.16501/j.cnki.50-1019/d.2022.05.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孟凡东,田园,孟成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属性与科学内涵[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22.
- [2] 魏莉,李少霞.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百年实践探索[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0-67.
- [3] 李贽,孟凡东.民族自觉、民族自为到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演进[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0-40.
- [4] 孔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及其文化基因[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85-92.
- [5] 李资源,张俊.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8-40.
- [6] 朱碧波.建构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新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5-120.
- [7] 常士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多重建构及其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3):1-8.
- [8] 李华霖,田钒平.百年党史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三维透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14.
- [9] 王传发,毛国旭.增进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4-41.
- [10] 孔亭,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6):51-57.
- [11] 郝亚明.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4-33.
- [12] 阮华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阐释[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9-28.
- [13] 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J].西北民族研究,2021(1):12-21.
- [14] 吴映雪,赵超.国家、国民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意涵——基于关系实在论视角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21-34.
- [15] 严庆.本体建设与意识铸牢: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3-21.
- [16] 魏霞,郝亚明.边界跨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21(5):59-67.
- [17] 马俊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代化之路——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4):8-17.
- [18]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
- [19] 赵超.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华民族”话语体系的构建[J].民族研究,2021(1):1-14.
- [20] 周平.中华民族: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J].政治学研究,2015(4):19-30.
- [21] 唐勇.中华民族的政治意义[J].政治学研究,2020(3):59-66.
- [22] 任剑涛.从“民族国家”理解“中华民族”[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27.
- [23] 马俊毅.国家建构视角下中国特色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建设[J].探索,2019(3):43-50.
- [24] 赵旭东.构建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3.
- [25] 常安.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J].学术月刊,2020(12):79-96.
- [26] 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 [27] 刘琪.缺失的“民族”与整体的“社会”——从魁阁时期的两个研究文本谈起[J].学术月刊,2020(11):150-159.
- [28] 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3(8):22-46.
- [29] 周平.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逻辑[J].政治学研究,2017(2):2-13.
- [30] 王宗礼.多族群社会的国家建构:诉求与挑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4):17-24.
- [31] 王娟.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20世纪中国民族史观的形成、演变与竞争[J].社会,2021(1):43-78.
- [32] 陈建樾.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解决方案之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93-103.
- [33]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
- [34] 周平.现代国家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基于国族的分析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20(3):79-98.
- [35] 周平.中国何以须要一个国族?[J].思想战线,2020(1):106-114.
- [36]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赵力涛,王铭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 [37] 张凤阳.西方民族—国家成长的历史与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5(6):4-21.
- [38] 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 [39] 卞冬磊.“可见的”共同体:报纸与民族国家的另一种叙述[J].国际新闻界,2017(12):34-52.
- [40] 王娟,旦正才旦.历史书写中的“文成公主”兼论“多民族中国”的民族史叙事困境[J].社会,2019(2):186-213.
- [41] 俞可平.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4-21.
- [42] 韩水法.现代民族—国家结构与中国民族—国家的现代形成[J].天津社会科学,2016(5):4-29.